繁體簡體

紅軍第四次反"圍剿"

  1932年12月,國民黨贛粵閩邊區(qū)“剿匪”總司令部調集30多個師近40萬人的兵力,準備對中央革命根據地發(fā)動第四次“圍剿”。1933年1月底,蔣介石到南昌親自兼任贛粵閩邊區(qū)“剿匪”軍總司令,任命陳誠為前敵總指揮,以嫡系部隊12個師16萬余人為“圍剿”主攻部隊,采取“分進合擊”的方針,企圖將紅一方面軍主力殲滅于黎川、建寧地區(qū)。

  中央蘇區(qū)三次反“圍剿”勝利后,又進行了贛州、漳州、水口、樂(安)宜(黃)、建(寧)黎(川)泰(寧)和金資等六次進攻戰(zhàn)役,根據地更加鞏固和擴大,紅一方面軍發(fā)展到3個軍團、4個軍,總兵力約7萬人。然而,在此期間,毛澤東的正確主張受到“左”傾教條主義錯誤指責,在紅軍中的領導職務被撤銷。

  1933年2月上旬,紅一方面軍在總司令朱德、總政委周恩來的指揮下,活動于黎川地區(qū)。由上海遷往中央蘇區(qū)的臨時中央和蘇區(qū)中央局提出,要在國民黨軍“圍剿”部署尚未就緒時,實行進攻作戰(zhàn),擊潰國民黨軍。臨時中央拒絕周恩來以運動戰(zhàn)消滅敵人的正確意見,強令紅一方面軍圍攻南豐城。

  在紅軍攻堅不克,受敵夾擊的不利態(tài)勢下,朱德、周恩來果斷抵制王明“左”傾冒險主義進攻戰(zhàn)略,從實際出發(fā)下令南豐撤圍,運用和發(fā)展以往反“圍剿”的成功經驗,繼續(xù)實行“誘敵深入”方針,接連取得黃陂、東陂大捷,創(chuàng)造了紅軍戰(zhàn)爭史上大兵團伏擊戰(zhàn)的范例,打破了國民黨軍隊的第四次“圍剿”。

  中央蘇區(qū)第四次反“圍剿”是歷次反“圍剿”戰(zhàn)役中取得戰(zhàn)果最大的一次,消滅國民黨軍近3個師,繳獲步槍1.6萬余支、大炮40門,新式機槍300余挺,另有大批軍用物資。紅軍利用繳獲來的裝備,完備充實了無線電通信兵隊伍,舉辦機槍訓練班培養(yǎng)機槍手,紅軍的兵種構成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戰(zhàn)斗力有了質的提高。

  第四次反“圍剿”勝利后,中央蘇區(qū)進入了鼎盛時期,土地面積達到8.4萬平方公里,人口總數達到453萬,黨員數量13萬人,紅軍部隊人數達12萬。中央蘇區(qū)在政權、軍事、經濟、文化建設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

《紅軍機槍訓練班》(1933年,蘇靜攝) 圖源:中國軍網

毛澤東失去紅軍指揮權

毛澤東、朱德、周恩來、博古在延安窯洞前合影。圖源:新華網-中國記協(xié)網

  1931年1月,在共產國際執(zhí)行委員會遠東局書記米夫的直接干預下,黨的擴大的六屆四中全會在上海召開。缺乏實際斗爭經驗的王明被補選為中央委員,而且成為了中央政治局委員。從此,以王明為代表的“左”傾教條主義錯誤在黨的領導機關內開始了長達4年的統(tǒng)治。

  王明盲目聽從共產國際指令,不了解根據地的實際情況,盲目樂觀地估計革命形勢和敵我力量,主張進攻中心城市;主張在和敵人對壘時,“先發(fā)制人”硬碰硬。而毛澤東則基于對革命形勢的正確估計,反對攻打中心城市的冒險計劃,主張在蔣介石統(tǒng)治薄弱的地區(qū)廣泛開展游擊戰(zhàn)爭,兩軍對壘時“避敵主力,打其虛弱”,必要時放棄陣地,實行退卻,重在保持、發(fā)展紅軍的有生力量。

  1931年10月,王明前往莫斯科。以博古為首的臨時中央政治局,繼續(xù)貫徹執(zhí)行王明“左”傾教條主義的路線。毛澤東的靈活戰(zhàn)術不能為王明、博古等所接受,“左”傾冒險主義進攻戰(zhàn)略與毛澤東積極防御戰(zhàn)略之間斗爭最終爆發(fā)。

  在教條主義錯誤支配下,毛澤東的正確主張受到指責。1931年11月召開的贛南會議,撤銷了毛澤東中共蘇區(qū)中央局代理書記和紅一方面軍臨時總前委書記職務,剝奪了他的黨領導權。1932年10月的寧都會議,又進一步撤銷了毛澤東的軍事領導職務。在國民黨40萬大軍即將向中央革命根據地發(fā)動第四次“圍剿”之際,紅軍的主要締造者毛澤東,被“左”傾錯誤領導者奪走了紅軍指揮權。

國民黨軍VS紅軍 兵力對比

蔣介石與陳誠 圖源:網絡

  國民黨軍隊總兵力四十萬,主攻部隊約十六萬人。

  以陳誠指揮蔣介石嫡系部隊12個師16萬余人為中路軍,分3個縱隊,擔任主攻任務;以蔡廷鍇指揮第19路軍和駐閩部隊為左路軍,以余漢謀指揮的廣東部隊為右路軍,負責就地“清剿”,并策應中路軍行動。

  中路軍第1縱隊隊長羅卓央,指揮第11、第52、第59師,向樂安、宜黃地區(qū)集中;第2縱隊,隊長吳奇?zhèn)?,指揮第10、第14、第27、第90師,向撫州、龍骨渡地區(qū)集中;中路軍第3縱隊,隊長趙觀濤,指揮第 5、第 6、第 9、第79師,向金溪、滸灣地區(qū)集中。第43師為預備隊。

  紅一方面軍總兵力七萬余人。

  閩浙贛的紅10軍和閩西的紅12軍、贛南的紅21軍,分別奉令南下和北上,統(tǒng)歸方面軍總部指揮。紅31師與紅10軍在貴溪上清宮會師后,合編為紅11軍,進入中央蘇區(qū)。

  紅一方面軍發(fā)展到3個軍團、4個軍,分別為第1、第3、第5軍團(紅1軍團總指揮林彪、政委聶榮臻;紅3軍團總指揮彭德懷、政委滕代遠;紅5軍團總指揮季振同、政委肖勁光)和第11、第12、第21、第22軍。三月中旬,中國工農紅軍東南戰(zhàn)線指揮部成立,統(tǒng)一指揮贛南、閩西前線部隊編成的五個縱隊,配合北線主力紅軍作戰(zhàn)。

“左”傾冒險主義:血戰(zhàn)南豐城

  

  周恩來關于第四次反“圍剿”給中共中央和蘇區(qū)中央局的電報 圖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國民黨40萬兵力分三路而至,來勢洶洶。被“左”傾冒險思想主導的中共中央和蘇區(qū)中央局,不顧敵我兵力懸殊的實際情況,一再電示紅軍進攻敵人重兵設防的南豐城,提出要在國民黨軍“圍剿”部署尚未就緒時先發(fā)制人,實行進攻作戰(zhàn),集中一切力量消滅撫河流域敵人主力,進而奪取江西全省的勝利。

  當時蔣介石把南豐視為進攻中央蘇區(qū)的預備基地,國民黨三十七路軍所屬第八師六個團的兵力約2萬余人固守南豐城,還在縣城內外構筑了十分堅固的防御工事。根據當時敵我形勢,紅一方面軍總政委周恩來、總司令朱德曾先后3次向中央電陳意見,指出攻打堅城之不利。

  周恩來在1933年1月30日給中央的電報中說:“中央累電催我們攻破城防,與我兩電所陳戰(zhàn)略實有出入。但我終覺消滅敵人尤其主力,是取得堅城的先決條件。敵人被消滅,城雖堅,亦無從圍我,我可大踏步地直入堅城之背后,否則徒損主力,攻堅不下正中敵人目前要求。”

  周恩來和朱德不認可圍攻南豐縣城的戰(zhàn)略,要求改為在盱江東岸“求得運動中消滅敵人主力”,但他們的作戰(zhàn)方案一直沒有得到采納。一次應棄而硬打、強攻而未克的消耗戰(zhàn)就在這樣的情況下拉開了序幕。

  2月9日至11日,紅一方面軍官兵3萬余人迅速集結,完成了對南豐縣城的包圍,并于12日下午4時50分,冒著大雨分三路向南豐城西門、西北門、東門發(fā)起進攻。紅軍戰(zhàn)士英勇善戰(zhàn),無懼無畏,但敵軍堡壘重重,火力密集,南豐城久攻不下。國民黨中路軍總指揮陳誠命令南豐駐軍要不惜代價固守南豐城,并出動飛機增援。圍攻縣城西北門的紅3師師長彭鰲及兩團長在殘酷的戰(zhàn)斗中壯烈犧牲。

再用“誘敵深入”:大兵團伏擊戰(zhàn)

《黃陂大捷》(油畫)陳鈺、侯志江作 圖源:中國軍網

  紅軍圍攻南豐城不克,國民黨調集16萬人從三面包圍紅軍主力。千鈞一發(fā)之際,周恩來和朱德毅然決定放棄臨時中央的錯誤戰(zhàn)略,堅持從實際情況出發(fā),繼續(xù)貫徹執(zhí)行毛澤東關于紅軍作戰(zhàn)的系列戰(zhàn)術,果斷命令紅軍采取退卻步驟,實行“誘敵深入”的方針,改強攻為佯攻。

  紅軍主力于14日晚在夜色的掩護下,悄無聲息的向軍峰山以西秘密轉移,留下小部分兵力繼續(xù)佯攻以迷惑國民黨軍隊。直至2月28日早晨,佯攻的紅軍又對縣城作了一次佯攻后,向已撤退到宜黃、廣昌、寧都、石城邊界地區(qū)隱蔽的主力紅軍靠攏,誘敵深入赤色區(qū)域。同時,紅11軍由新豐街東渡盱江向黎川開動,給國民黨中路軍指揮陳誠造成紅軍主力退向黎川、橫村的錯覺,將國民黨軍兵力向黎川方向吸引。

  周恩來和朱德等紅軍指揮員運用第一至第三次反“圍剿”中的經驗,根據敵情的變化靈活運用兵力,用佯攻和偽裝主力轉移來迷惑調動敵人,將大兵團兵力秘密集結起來,從被動中爭取主動,采用大兵團伏擊戰(zhàn)術,集中優(yōu)勢兵力殲滅敵人。

  ●黃陂(登仙橋)大捷

  陳誠被紅11軍的行動所迷惑,以為紅軍主力撤回黎川地區(qū),遂以第1縱隊第52、第59師由樂安東進,第11師由宜黃南下,在黃陂、河口地區(qū)會合后向紅軍進攻,并堵截紅軍歸路。

  紅一方面軍總部獲悉敵人部署后,決定集中主力,以伏擊戰(zhàn)求殲敵第52、第59師。部署是:以紅1、紅3軍團和紅21軍為左翼隊,隱蔽集結于大坪、蛟湖地區(qū),伏擊敵第52師;以紅5軍團、紅22軍為右翼隊,隱蔽集結于霍源、西源地區(qū),伏擊敵第59師。

  2月27日,敵第52、第59師分南北兩路東進,當其到達紅軍預設戰(zhàn)場登仙橋附近時,紅軍突然發(fā)起攻擊。經兩日激戰(zhàn),將其大部殲滅,俘敵第52師師長李明和第59師師長陳時驥。在三天的時間內,紅一面軍取得了一仗殲敵兩個整師的重大勝利。

  ●東陂(草臺崗)大捷

  黃陂大捷后,紅軍主力迅即向東陂至新豐一帶休整。蔣介石不甘心黃陂戰(zhàn)役的失敗,命令“進剿”中路軍由黃陂向東陂繼續(xù)攻擊,搜索前進,尋殲紅軍主力。

  陳誠被迫調整其中路軍部署,將“分進合擊”改為“中間突破”,將6個師分成前后兩個縱隊,向廣昌方向進攻,企圖攻占廣昌,誘使紅軍主力與其決戰(zhàn)。紅一方面軍以第11軍進至廣昌西北地區(qū),吸引敵人前縱隊加速南進,以主力向北移動,準備側擊敵之后縱隊。

  當敵后縱隊之第11師進至草臺岡、徐莊一線,第59師殘部在后跟進,第9師位于東陂附近,后縱隊與前縱隊相距100里,處于孤立態(tài)勢。3月21日,紅一方面軍集中優(yōu)勢兵力在草臺岡發(fā)起突然進攻,殲敵第11師五個團,22日,又在東陂殲滅企圖增援的第9師一部。敵第11師被殘后,中路軍其他各部紛紛后撤。

中央革命根據地第四次反“圍剿”形勢圖 圖源:中國江西網-江西省博物館

  黃陂、東陂戰(zhàn)役俘敵1萬多人,繳槍1萬多支,活捉師長2名,斃、傷16名師、旅、團長,打破了國民黨軍第四次“圍剿”,創(chuàng)造了紅軍戰(zhàn)爭史上前所未所的以大兵團伏擊殲滅國民黨軍的光輝范例。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第四次反“圍剿”殲滅的是蔣介石的嫡系部隊、國民黨的精銳之師。蔣介石在給陳誠的手諭中寫道:“此次挫敗,凄慘異常,實有生以來唯一之隱疼!”第52師和第59師是用外國武器裝備的加強師,每班都有一挺輕機槍,而第11師作為國民黨的王牌,裝備更充足和精良?!吨斓伦允觥诽岬健斑@十一師、五十九師和五十二師是蔣氏最精銳的部隊”,“那都是最精銳的兵,有最新式的捷克輕機關槍幾百挺”。

 

  綜合整理自:新華網、央視網、中新網、中國軍網、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中國江西網撫州發(fā)布、南豐縣政府網、《解放軍報》、《中國紀檢監(jiān)察報》、《江西日報》、《長江日報》、《朱德自述》、《周恩來選集》等

 



責任編輯:唐詩絮
軍情熱議
互聯(lián)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72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45281號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5669841
舉報郵箱:xxjb@huaxia.com

網站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lián)系我們

主辦:華夏經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華夏經緯網

Copyright 2001-2024 By 612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