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子戲,安徽省阜南縣地方傳統(tǒng)戲劇。嗨子戲形成于清代,流行于安徽﹑河南的部分地區(qū),其中廣為知名的地方性嗨子戲是安徽省阜南縣和河南淮濱等地區(qū),因唱腔主調每句開頭多用“嗨”字起腔,然后定腔,打板上韻,而得名。其唱腔多源于民間小調,唱詞通俗易懂,有濃郁的地方色彩,是漢族傳統(tǒng)戲劇之一。
2011年5月23日,嗨子戲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嗨子戲又稱咳子戲、嘿子戲、哈子戲,因其表演時用“嗨”或“咳”字起調行腔,唱段字句中間也常使用“嗨”字來甩腔而得名。最先起源于固始、商城一帶,以以民間地燈小戲為基礎,吸收兄弟劇種的表演藝術發(fā)展演變而來,約形成于清代中期嘉慶至道光年間。早期嗨子戲為“圍鼓坐唱”的說唱形式,以“花腔小調”,表演唱帶有故事情節(jié)的節(jié)目,后來吸收花燈戲與民間歌謠等曲調而逐漸形成戲曲形式。
解放后,阜南嗨子戲得到黨和政府的重視,1958年阜南嗨劇團成立,從此,嗨子戲被搬上舞臺。嗨子戲主要活躍在淮河中上游一帶,20世紀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年平均演出二百八十余場。1978至1981年,年演出場次高達三百余場,極大的滿足了群眾對文化生活的渴求。由于多種原因,阜南嗨劇團于1982年被迫撤消以后,民間班社活動也迅速萎縮,且后繼乏人。因經費問題,沒設立研究機構,阜南嗨子戲面臨著嚴重的生存危機。進入21世紀,安徽省阜南縣政府高度重視嗨子戲的保護工作,不僅提供組織、經費保障,而且利用現代傳媒手段,大力宣傳阜南嗨子戲,為阜南嗨子戲的傳承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條件。
唱腔
嗨子戲表演運用淮河流域的方言,演出形式靈活,聲腔屬弋陽腔,同時受到余姚腔的影響。以板腔體為主,曲牌為輔,同時使用幫腔合聲,形成唱、幫、打三位一體的特點。嗨子戲唱腔除有生、旦、凈、丑之分外,亦有快慢之分,使用五聲音階,有少量六聲音階,也有大都以偏倚音出現的特點。調式為“宮”、“徵”、“羽”調式。嗨子戲的唱腔活潑明快,饒有風趣。按其傳統(tǒng)稱謂、表現功能和使用情況,可分為主調唱腔、花腔(雜調)和過路唱腔三大類。
唱詞
嗨子戲的唱詞,大多是以基本句式為基礎的段式,詞格大致有十字韻、八字娃、七字句、六字揚、五字嘣、四字打、三字經等。無論哪一種句式都要規(guī)整的對稱結構,即上句、下句的句幅是對稱的,詞組的劃分是二二三、三三四。唱的時候,用固定句式持續(xù)下去會造成曲調的單調影響表現力,所以老藝人設法突破這種句式,用擴展或縮短腔句的手法,在基本腔句中加垛子?;ㄇ唬骨痪渥兓杂?,再把變化句式同基本句式結合,組成變化靈活的唱段。
伴奏
人聲幫腔:不用笛、簫、琵琶、三弦等管弦樂器伴奏,而是在演唱時人聲幫腔,以打擊樂器襯托,使得嗨子戲高亢喧囂,特點突出。這種一唱眾和的形式,是伴奏音樂的組成部分,有齊唱、合唱、獨唱,交替結合使用,豐富了演唱形式,使情緒經過渲染,更加鮮明。
樂器伴奏:傳統(tǒng)的嗨子戲樂隊只有三人,使用鑼鼓伴奏。隨著嗨子戲的不斷發(fā)展,演員和樂隊不斷發(fā)展壯大,由原來的每人操作多件樂器改為一人演奏一件樂器。解放后成立了國營嗨子劇團,增加了絲竹樂器。
阜陽嗨子戲劇目形式有本戲、折子戲、三小戲三種。截止到2013年,發(fā)掘整理傳統(tǒng)劇目有130多出,經常上演的有《打桃花》《站花墻》《王員外休妻》等。新中國成立后,阜南縣嗨劇團創(chuàng)作劇目30多個,曾有新編小戲《萬分之一秒》《犟隊長》等演出。
嗨子戲主要流行于安徽省西北部阜南、潁上、臨泉等地以及河南省淮濱、固始、商城、息縣一帶。
嗨子戲產生于勞動生活之中,樸實而不失活力,地方味濃郁,旋律唱腔自然優(yōu)美,文化源頭上具有深厚的基礎。無論是從流行地域、演出形式、藝術風格上看,還是就其文化內涵所體現的人文精神層面考察,嗨子戲都具有鮮明的獨創(chuàng)性和無可替代的唯一性。
(資料綜合百度百科、阜陽文明網、阜陽旅游、阜陽發(fā)布)
編輯策劃:王江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