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百度百科
目連戲是以宗教故事“目蓮救母”為題材,保存于民俗活動中的古老劇種,是有據可考的第一個劇目,被譽為中國戲曲的“戲祖”。目連戲將佛教與儒家所主張的孝道結合起來,成為中國古代戲曲中以佛經故的理論事為題材、影響廣泛的一出戲,也是佛教與中國戲曲結合的代表作之一。
目連戲是個復雜的文藝現象,是各種思想歷史積淀,它涵蓋多元思想,包容多種藝術。在思想內容方面溶合儒、釋、道三家思想;在藝術形式上,目連戲演出時,有腳色行當、唱做念打,包容各種雜技、歌舞、百戲,以及大量的民間風俗,并注意人物性格的刻畫和矛盾沖突的安排,具有結構藝術的整體性,對研究中國戲曲的形成及發(fā)展衍變都是一個極好的剖析個例。
2006年5月20日,目連戲(徽州目連戲、辰河目連戲、南樂目連戲)被列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來源:百度百科
目連戲,傳統(tǒng)戲曲劇種,專演“目連救母”戲文。其故事源于《經律異相》、《佛說盂蘭盆經》等佛教經典,至唐、五代時,出現多種有關目連的變文,故事漸趨完整。它與各種藝術的崛起,及佛教的興衰都曾發(fā)生過歷史性的聯系。唐代人改編成說唱文學《目連救母》,北宋時始有連演 7天的《目連救母》雜劇。據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構肆樂人,自過七夕,便般目連救母雜劇,直至十五日止。”到了明代,《目連救母勸善戲文》等傳奇劇本相繼行世,多以目連母被打入地獄,受到各種磨難、報應,目連不避艱險,遍游地獄尋母,求佛救母為主要情節(jié),同時宣揚了封建孝道、宗教迷信和因果報應。戲中穿插了不少雜耍表演,如度索、翻桌、蹬罈、跳索、跳圈、竄火等。以及許多可以獨立的民間故事短折戲。到了清康熙年間,皇家曾搬演目連救母傳奇。乾隆年間內廷又編演了《勸善金科》,全劇240出,10天演完。
文化大革命前,湖南的祁劇、辰河戲都能演全本《目連傳》,后來絕跡舞臺。1984年和1989年,湖南先后挖掘和演出了祁劇和辰河高腔《目連傳》,并由中國藝術研究院錄像;分別在祁劇團、懷化組織目連戲學術座談會,有海峽兩岸和日本、法、美、荷蘭等國專家學者參加。
來源:百度百科
目連戲幾乎演遍全國,現有資料表明,高腔系統(tǒng)的劇種,曾有過高腔或與高腔有過淵源的劇種,都有或曾有過目連戲。如京劇、昆劇、紹劇、漢劇、徽劇、湘劇、川劇、贛劇、閩劇、蒲仙戲、粵劇、山西和陜西的清劇等等。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在戲曲舞臺上看到的目連戲散折和片斷,有《思凡》、《雙下山》、《王婆罵雞》、《游六殿》、《滑油山》、《啞背瘋》、《舞鐘馗》等。魯迅專文談及的目連戲有《女吊》、《男吊》、《五猖會》。周作人《鄉(xiāng)村和道教思想》文中談到的《張蠻打爹》,是紹劇目連戲的一折。
湘劇《目連傳》中傅相博施濟貧的戲叫《會緣橋》。《啞背瘋》是《會緣橋》中一段戲??谷諔?zhàn)爭中田漢“賦予它完全不同的意義”,用來宣傳抗日。這出《新會緣橋》,1942年9月3日由中興湘劇團的吳紹芝、歐元霞、陳綺霞等,在桂林高升戲院演出。1961年,衡陽地區(qū)祁劇團整理演出的《海氏懸梁》,也是目連戲中的一段。2001年中央電視臺播放的京劇《目連救母》,以老旦的唱功為主,是整本目連戲中的散折《游六殿》。
傳統(tǒng)劇目
來源:百度百科
莆仙戲《目連救母》 清代張照《勸善金科》
四川高腔《目連傳》 紹劇《救母記》
明代鄭之珍《目連救母勸善戲文》
經典短折
來源:百度百科
《下山》 《定計化緣》
《戲目連》 《調無?!?/strong>
《男吊》 《女吊》
演出氣氛莊嚴陰森
來源:百度百科
目連戲作為祀神戲,常在打醮祛靈、酬神還愿等場合演出,因而其演出氣氛十分莊嚴乃至陰森恐怖。明張岱在《陶庵夢憶·目連戲》條中有描述。魯迅在《女吊》中介紹了紹興戲目連中的“起殤”。由這兩處描寫,可想其陰森恐怖之氣氛。
許多劇種在目連戲的演出中,都有莊嚴隆重的宗教儀式。如辰河戲《大發(fā)五猖》,整個過程鑼鼓不斷,氣氛十分森然。宗教儀式項目最多的要數江西青陽腔目連戲,有取猖、起猖、發(fā)猖、放猖、安猖、過房、接猖、曖猖、拔猖、送猖、窖猖、迎送菩薩等十余個名目,都在莊嚴肅穆的氣氛中進行,然后才演正戲。
百戲技藝豐富多彩
來源:百度百科
目連戲最早演出于百戲盛行的北宋,其間必然穿插了豐富的百戲,其中最為突出的是武術特技。明代徽州旌陽戲子所演目連戲中的度索、舞絙、翻桌、跟斗、蜻蜓、蹬壇、蹬皿、跳索、跳圈、竄火、竄劍之類,就是繼承了宋代目連戲的百戲傳統(tǒng)。地方戲不少劇種均繼承了這個傳統(tǒng)。如弋陽腔目連戲的武術特技表演,除翻桌、耍叉、耍圈、頂杯、鉆火圈、滾釘板外,還有“九子超生”和著名的“打布”,浙江徐斯年先生說紹興戲《男吊》迄今還保留了七十二吊。而場面最大的要算浙東的啞目連,其表演的“大九樓”,是“用四十九頂方桌,下多上少,層層疊置,凡七層,道士二人從兩邊逐層翻上,并且做著拉頂、金雞獨立等動作,念咒超度”。除武術特技外,還有其他雜耍、歌舞技藝。如各劇種共有的“啞背瘋”之類。福建莆仙戲還有鶴舞和弄獅虎的表演。
演員觀眾交流頻繁
來源:百度百科
目連戲形成之初的北宋,表演多在廣場進行。諸種表演性技藝均在樓下廣場作藝,無所謂臺上臺下。后世的目連戲,繼承了這個傳統(tǒng),演員經常下臺表演,甚至出現非演員走上舞臺表演,二者間的交流極其頻繁。
祁劇這類排場處理特多。如《按院起馬》、《陶全告狀》、《湯餅大會》、《雷打拐子》、《羅卜拜香》、《無常上路》、《劉氏歸陰》等,都是演員與非演員融合在一起,臺上臺下作戲的。辰河戲“抬靈官”更具特色,處理是:天官、地官、水官坐高臺,四宮曹上,下臺,放鞭炮,臺下抬豬頭,抬靈官(演員扮)坐臺前,停鑼鼓,包臺師(非演員)燒紙、點香,口中念念有詞,以香在靈官前畫符,念“開光”,念到“點開喉”時,靈官一聲叫,叫后與臺上的天官等對話。這是演員與非演員共同作戲、臺上臺下連成一片的典型事例。弋陽腔目連戲中的“捉劉氏”、“捉叉雞婆”、“王靈官駕火輪”、“舅母敬香”,浙江紹劇的“別吊”,江西青陽腔目連戲的“拔猖”等,也是臺上臺下打成一片的。
表演風格幽默風趣
來源:百度百科
早期的雜劇以“笑樂”為特征,“全以故事世務為滑稽”,“多是借裝為山東河北村人,以資笑”。早期的南戲亦以
丑角藝術和喜劇見長。在此基礎上形成的民間目連戲,也保留了這種表現喜劇的幽默風趣的藝術風格。不少地方劇種的目連戲中,均有喜劇性的表演片斷。如弋陽腔目連戲中的“啞子夜請”;浙東啞目連中的“送夜頭”。這些片斷的表演,都充滿了幽默風趣的喜劇色彩。
此外,啞劇表演以及火彩的運用也是目連戲演出的獨特風格。
徽州目連戲
來源:百度百科
徽州目連戲誕生于明,盛于清,延續(xù)至解放前夕,歷300余年而不衰。明萬歷年間,安徽祁門清溪人鄭之珍在過往雜劇、變文及傳說等的基礎上撰寫出《新編目連救母勸善戲文》。鄭本目連戲一經產生,便在祁門、休寧、石臺、婺源、歙縣等地廣為流傳。祁門目連戲原沒有固定演出場所,以鼓擊節(jié),鑼鈸伴奏,不用管弦,上壽時則用嗩吶?;罩菽窟B戲的習俗,自明始至民國,到解放前夕,一直延續(xù)下來,尤以清時為盛。由于目連戲內容通俗易懂,又有為群眾喜聞樂見的民間雜耍,出神入怪等表演形式,因而流傳很快。
辰河目連戲
來源:百度百科
辰河目連戲是辰河高腔中的一種。明清時期從江西傳來,原先的弋陽腔和當地巫儺文化結合,形成辰河目連戲。由于辰河地區(qū)山巒重重,交通閉塞,它保持了相當的原始風味,當各地的目連戲相繼失傳,它成了保存這一中國最大宗教祭祀劇的重要載體。
南樂目連戲
來源:百度百科
目連戲自宋代由開封流傳到河南南樂。南樂地處冀、魯、豫三省交界,古代的交通不便,地域偏僻,使該戲曲形式一直保留著古老的原始風貌,其表演形式,戲劇程式等方面,無不帶有傳統(tǒng)文化痕跡。
紹興目連戲
來源:百度百科
紹興目連戲,是指流行于舊紹興府所屬紹興、新昌、嵊州、上虞、諸暨、蕭山等縣的目連戲。其特征是:佛教的內容、道教的演員、盂蘭盆會的產物、曲牌體的新昌調腔、戲曲與民俗的混血兒。魯迅先生稱之為“真正的農民和手工業(yè)工人的作品”。紹興目連戲是我國目連戲留存在浙江紹興地區(qū)的一支,也是當前浙江最主要的一支。
南陵目連戲
來源:百度百科
南陵目連戲是學術界公認的海內外目連戲主要流派之一。據縣志載,明代神學家王陽明和清代文學家金圣嘆曾先后來南陵觀看目連戲演出。王陽明評曰:“詞華不似西廂艷,更比西廂孝義全”,由此可見演出時代久遠。據本縣民間老藝人憶述師輩,明清時期,名伶輩出,班社應邀走遍江西、徽太及江淮之間。清代同治時的《江南通志》就有“目連戲伶人多為南陵人”的記載。
商丘目連戲
來源:百度百科
商丘目連戲在商丘戲曲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從它可以看出豫劇發(fā)生發(fā)展的脈絡,具有顯著的學術價值和實用價值。它的演出多姿多彩,有“戲膽”之美譽。北宋以后目連戲向全國擴展,到明萬歷年間由安徽鄭之珍收集整理成為《新編目連救母勸善戲文》傳世,這其間450多年無成文劇本。商丘目連戲的規(guī)模與鄭之珍本目連愿戲三宵畢相比亦為三宵,而新發(fā)現的曲藝本《目連三世救母》,大大多于三宵,它的內含有諸多宋雜劇的因子清晰可見,將填補400多年的戲劇空白。
高淳目連戲
來源:百度百科
高淳目連戲演出本是明代鄭立珍的傳奇《目連救母勸善戲文》,明代由江西弋陽腔和高淳當地傳統(tǒng)民間音樂、小調相結合形成的,故稱“高淳陽腔目連戲”。
高淳陽腔目連戲又叫“太平戲”,由做法事發(fā)展成舞臺演出,宗教色彩較濃。高淳自漢晉以來佛道盛行,道觀廟宇遍布全境,爾后演唱目連戲的戲臺也應運而生。高淳還有木偶演出的目連戲,稱為“小目連”,其劇本聲腔與人演的相同。
文化價值
宗教史
來源:百度百科
目連戲宣傳三教一家,戲中僧、道同行,反映出我國歷史上儒、釋、道、巫間關系融洽。目連故事出于佛經。目連是釋迦牟尼十大弟子之一,目連戲中的目連成了中國的和尚,俗名傅蘿卜。戲中的風土人情、生活習俗都是中國的。從中可探討佛教傳入后中國化的過程和原因。印度佛教是出世的,僧尼出家后不認父母、不拜君王。佛教入中國后變成入世的。提倡信徒諸惡不作、諸善奉行、忠君孝父母。目連僧是個孝子,歷盡艱辛到地獄救母親。這種變化為研究中國佛教史提供了佐證。
戲曲史
來源:百度百科
目連救母故事,南北朝時由和尚在廟里宣講說唱,繼有變文流傳,宋有雜劇搬演,明代才有文人整理成劇本,清乾隆時搬到宮廷劇演出。此后不久,張照奉旨將劇本擴大10倍,時間改為在唐代,將顏真卿、段秀實故事也包羅進去。突出"談忠說孝"主題,可從沒演過。這些,為中國戲曲史提供了研究的實物。
民俗學
來源:百度百科
目連戲保留了許多民俗民風,戲中的人物和故事都被地方化。比如四川射洪曾有目連故居,湖南常德曾有傅母墓。戲中說目連的曾祖當過長沙太守,目連回家回到茶陵。湖南民間都愿養(yǎng)子如目連,罵最壞的女人作劉四娘等等,是研究民俗和民俗史的學者所感興趣的。
藝術史
來源:百度百科
目連戲保留了從戲曲初期開始積累的表演手段和表現手法。單說曲牌,有北曲、南曲、南北合曲和地方民歌,演唱形式有獨唱、眾唱、眾幫。祁劇、辰河戲的目連戲,都保存各自劇種的200多支曲牌,幾乎包羅了所有的曲牌。其中原始曲牌很寶貴,變體曲牌反映出高腔變化規(guī)律,是研究戲曲藝術史不可少的資料。
來源:百度百科
紹興目連戲是魯迅最早接觸并留下深刻記憶的民間藝術,其適俗性與寫實性相結合的審美取向、悲喜交織的
審美特征、人性化與個性化融合的人物視角以及動態(tài)美與劇場性相統(tǒng)一的審美效應,都對魯迅的藝術審美產生了深遠而持久的影響,最終形成了魯迅特有的審美心理定勢,并且形成了一種深深的情結。
魯迅不僅在《社戲》、《五猖會》中生動地描寫了觀看目連戲的歡樂情景,而且還以親切優(yōu)美的筆墨描寫了民俗意味濃郁的《無?!?、《女吊》,同時還收藏了三種目連戲版本以及一批內有“無?!碑嬒竦臅K€對目連戲進行了一定的研究。凡此種種,都表明,魯迅不僅喜愛目連戲,而且思想上、審美上也受到了它的影響。
(資料綜合百度百科)
編輯策劃:王江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