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里千秋——中國古代銅鏡文化”展。(攝影:虞鷹)
“鏡里千秋——中國古代銅鏡文化”展正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辦。260余件(套)展品是從國博館藏中精選而出,完整地串聯(lián)起中國古代銅鏡的發(fā)展脈絡。這是中國國家博物館第一次以館藏文物舉辦的這一主題展覽。
“鏡里千秋——中國古代銅鏡文化”展。(攝影:虞鷹)
“鏡里千秋——中國古代銅鏡文化”展。(攝影:虞鷹)
展覽分為“鑒于止水”“清質(zhì)昭明”“湅治銅華”“清光宜遠”“玉臺影見”“刻鏤文章”和“瑩質(zhì)良工”7個單元,通過歷史脈絡和專題展示相結(jié)合的形式,綜合運用動畫、多媒體互動等新技術(shù)手段,系統(tǒng)呈現(xiàn)銅鏡在古代中國的發(fā)展歷史、制作工藝、貿(mào)易流通和銘文裝飾,生動再現(xiàn)中國古代銅冶鑄技術(shù)的非凡成就。
“鏡里千秋——中國古代銅鏡文化”展。(攝影:虞鷹)
“鏡里千秋——中國古代銅鏡文化”展。(攝影:虞鷹)
據(jù)介紹,目前考古發(fā)現(xiàn)中國古代最早的銅鏡出現(xiàn)于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齊家文化。銅鏡的使用延續(xù)至明清時期,幾乎貫穿整個中國古代歷史。一面面銅鏡,直觀體現(xiàn)了所處時代的銅鑄造工藝、審美意趣、民俗信仰和中外文化交流互鑒,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物質(zhì)載體。
“中國大寧”瑞獸博局紋鎏金銅鏡(西漢)(攝影:虞鷹)
西漢時期的“中國大寧”瑞獸博局紋鎏金銅鏡的展品是本次展覽的“明星展品”,在展覽中特別設計了互動觸摸屏講解這件文物與眾不同之處。 該鏡于1951-1952湖南長沙伍家?guī)X出土。鏡背鎏金,圓鈕,柿蒂紋鈕座,間飾獸首紋。鏡緣鑄有五十二字銘文帶一周,銘文表達了人民希望國家安寧,子孫昌盛的愿望。
精品銅鏡拼圖
仿制古代銅鏡鑄鏡場景和銅鏡鏡面的加工(攝影:虞鷹)
除了介紹銅鏡的歷史,展覽還辟出專門部分展示銅鏡的制作與使用。一幅仿制古代銅鏡鑄鏡場景圖清晰再現(xiàn)了古代工匠鏡范制作、合金熔煉和表面處理的全過程。難得一見的漢代銅鏡陶范也一并展出,比對示意圖可以清楚辨認出澆道、排氣道、冒口的位置,回想古人用簡單的模范創(chuàng)造出的鬼斧神工。
銅鏡的制作圖中展示了漢代銅鏡陶范。(攝影:虞鷹)
中國的金屬鑄造工藝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晚期。先民們早就掌握了銅鏡鑄造和加工技術(shù)的基本流程,并在不同時期制作出使用特殊技術(shù)和材料的特種工藝鏡。銅鏡最初由官方機構(gòu)監(jiān)督鑄造,而民間手工作坊的陸續(xù)出現(xiàn),則推動了銅鏡作為一般商品在市場的廣泛流通。鑄鏡中心和類似商標的鏡銘的出現(xiàn)顯示了銅鏡流通的市場化程度。
銅鏡制作包括合金熔煉、鏡范鑄造、鏡面處理等流程。從新石器時代齊家文化到西周晚期,銅鏡的銅、錫、鉛含量多不穩(wěn)定,且含錫量呈升高趨勢;從戰(zhàn)國至唐五代,銅鏡基本上是含鉛的高錫青銅;宋至明清時期,銅鏡含錫量明顯降低,含鉛、鋅和銅的比例明顯升高。
特種工藝鏡介紹(攝影:虞鷹)
銅鏡使用背范和面范扣合進行澆鑄,其中泥質(zhì)范通常只能使用一次,陶范和石范可多次使用,鑄造完成后再對鏡面進行加工。為追求形制的新奇,工匠們在不同時期創(chuàng)造出使用特殊技術(shù)和材料的透雕鏡、彩繪鏡、螺鈿鏡、平脫鏡等特種工藝鏡,提高了銅鏡的觀賞價值和受歡迎程度。
圖左為唐代羽人花鳥紋金銀平脫葵式銅鏡,圖右為唐代高士宴樂紋嵌螺鈿銅鏡(攝影:虞鷹)
在“特種工藝鏡”單元中,唐代羽人花鳥紋葵式銅鏡,采用了金銀平脫工藝,鏡背圍繞鈕座錯落分布著銀質(zhì)蜂蝶花卉和金質(zhì)鳥鵲,其外側(cè)為銀質(zhì)飛仙和鳳鳥間隔沿鏡緣飛翔,金色祥云、鳥鵲和花葉點綴其間。飛仙、鳳鳥與鳳蝶等紋飾都是金銀片剪切好粘貼在銅鏡表面的。為了使金銀片與鏡背渾然一體,需要反復髹漆,直至覆蓋住金銀片,再打磨鏡背,使飾片顯露出來與漆面平齊。這樣做出的銅鏡銀光閃閃,金光燦燦。高士宴樂紋嵌螺鈿銅鏡,鏡背嵌螺鈿人物、樹木等。鈕上方一株花樹,樹兩側(cè)各一振翅翹尾的鸚鵡。鈕左側(cè)端坐一人,手彈琵琶;右側(cè)坐一人,手持酒盅,背后立一侍女。鈕下有仙鶴、水池,水池內(nèi)外有嬉戲的鸚鵡。它采用的嵌螺鈿工藝與金銀平脫類似,只是用料換成了貝殼。銅鏡上的人物五官、須發(fā)、衣紋,鳥的羽毛,書的枝葉等處都有精細的毛雕,整體既栩栩如生又流光溢彩。
銅鏡中心的出現(xiàn)和銅鏡的流通(攝影:虞鷹)
漢代銅鏡的文化交流(攝影:虞鷹)
銅鏡的對外交流可上溯到戰(zhàn)國時期。除少量銅鏡作為商品傳播外,更多的銅鏡可能通過饋贈、隨身攜帶等途徑流通到中亞、東亞、東南亞等地。銅鏡的制作技術(shù)也傳播出去,促進了當?shù)劂~鏡的制作生產(chǎn),具有鮮明中國藝術(shù)特色的銅鏡圖案和形制被模仿和改造。伴隨著絲綢之路的開辟和中外文化交流的興盛,中國銅鏡開始吸收外來文化因素用于裝飾,為原有的裝飾系統(tǒng)注入了新的活力,使銅鏡這一日常生活工具散發(fā)出不同文明交流互鑒的光彩。
三國兩晉時期銅鏡的文化交流(攝影:虞鷹)
唐代銅鏡的文化交流(攝影:虞鷹)
三國兩晉時期,伴隨著佛教文化的傳入,佛像開始與神仙圖像共同出現(xiàn)在銅鏡裝飾中,反映了當時中國早期佛教依附于神仙道術(shù)傳播的史實。以吳國工匠為代表的中國工匠東渡日本后,將當時流行的畫像鏡與神獸鏡結(jié)合,制作出具有神獸鏡主要特征的“仿制鏡”。唐代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包容并蓄的開放時代。一方面,外來文化匯入到中華文明中并使其更加勃興,瑞獸葡萄紋銅鏡就是吸收異域文化元素的典型物證。另一方面,各國派來的遣唐使、商人等將唐代的文明成果帶回各地并落地生長,精美的銅鏡成為當?shù)刂匾氖詹兀S富了世界文化面貌。
瑞獸葡萄紋銅鏡 唐景龍三年(709)(攝影:虞鷹)
清人繪《千秋絕艷圖》長卷(局部)(攝影:虞鷹)
展覽中,清人繪《千秋絕艷圖》長卷吸引了眾多觀眾的目光,此畫卷用工筆重彩繪寫了從秦漢到明代近70位著名仕女形象,故名“千秋絕艷”圖。畫中人物服飾敷彩妍麗鮮明,衣紋多用鐵線描鉤勒。長卷中有覽鏡自視的聶勝瓊和對鏡寫真的薛姬等古代美人。
圖右二為覽鏡自視的聶勝瓊。(攝影:虞鷹)
圖左二為對鏡寫真的薛姬。(攝影:虞鷹)
本次展覽,畫卷局部展出了蓮花女、西施、楊貴妃、蘇小小、聶勝瓊等著名仕女的形象,并配詩做解,生動地描繪了仕女們的生平。比如:描寫蓮華女“朝來獨自倚窗前,試看何時了此緣。每日殷勤思問卜,不知擲破幾多錢?!泵鑼懳魇拔魇┪羧珍郊喗颍锨嗵λ細⑷?。一去蘇臺不復返,岸傍桃李為誰春。”描寫蘇小小“芳名籍籍滿錢塘,詞翰精工絕世雙。冶色涓涓人莫及,水沉香起看新妝?!泵鑼懧檮侪偂半p眸別淚越江邊,待月東林月正圓。云鬢懶梳還對鏡,恐驚憔悴入新年。”
清人繪《千秋絕艷圖》長卷(局部)(攝影:虞鷹)
編輯策劃:虞鷹 視頻制作:虞鷹